示范社区名片
曼连社区地处普洱市思茅城区南部,辖区面积83.6平方公里,社区党委下设18个党支部,现党员人数总计307人。
社区下辖23个居民小组,9家绿色企业,居住着汉、彝、傣、哈尼、白、苗、侗、傈僳、布朗、拉祜等17个民族。
干净、整洁、敞亮,是许多人进入老街子集贸市场后的第一印象。整个市场划分为蔬菜、水果、肉类、副食品区域,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肉类吸引了周边许多居民前来购买。
老街子集贸市场过去是一片闲置土地,由于地理位置好,附近的村民和商贩会到此处摆摊卖菜,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露天菜市场。长期闲置的土地本来就到处杂草丛生,还夹杂着垃圾,加之无人管理的露天市场,让这一片区域成了曼连社区管理的大难题。
为改善该区域的卫生环境,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社区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临时开发这片区域,建设集贸市场,并配套建设了夜市、停车场和公共厕所等,成为周边群众的便民市场,在整治环境、盘活资源、助力创文等重点工作的同时,增强了社区“造血”功能。
坚持以党建为推手,着力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委建设,切实加强社区班子成员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小组班子的理论素质和民族团结思想认识,扎实完善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切实强化社区基层力量,坚持民族团结工作书记抓、抓书记,树典型建示范的工作方法和思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注重把发挥党的先进性同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化民族精神为积极进取的动力。
以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目标,着力建设代表民族群众意愿、服务民族群众需求、带领民族群众致富的基层党组织,努力使党组织成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的主心骨,注重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重大问题,注重解决民族团结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注重解决各小组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各族人民血肉相连,唇齿相依、情同手足的民族感情。
以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内容涵盖普法教育、传统节日、科技普及、家长学校等多个方面,通过发放宣传册、LED显示屏等加强民族政策宣传,提高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利用少数民族节日等机会宣传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弘扬辖区内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事例,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广大居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民族团结教育,构建了人人参与创建、人人共享成果的社会氛围,营造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
坚持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积极组织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中来,加大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纵舞”的传承力度,在高家寨广场邀请普乔生老先生开展“龙纵舞”培训传承活动,累计参加数百人,有效的传承了民族文化,留住文化乡愁。
社区坚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各部门,统筹多方力量,累计完成“高家寨地掷球场”“大荒地篮球场”“大荒地陀螺场”“民族文化陈列室”等建设工作,不断拓展民族团结创建内涵,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增强创建工作活力,提升创建工作实效,为社区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23个村民小组已实现硬化道路村村通,主干道照明设施完备,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稳步推进,大荒地、梅兰村、高家寨、中寨等小组提升打造工作有序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将收益小部分用于自身建设,大部分用于管理服务、新项目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支出,主动调配力量,对村民小组进行指导和支持,通过“自己办”+“引进来”的方式,引导带动村社系统性的建设物业管理体系,推动实现城郊接合部散居户区和开放式小区物业管理体系覆盖。同时,按照通过探索“孵化”社会组织、收集储备市场化服务专业队伍,与人工服务相结合,推行“一点就到家”的“点单式”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守望相助的专业服务。
思茅区南屏镇曼连社区地处普洱中心城区城郊接合部,辖区面积大,居住人员杂、工作体量大。随着城镇化建设推进,社区各族群众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
曼连社区对党组织功能进行“适应性”再造,主动引领转型发展,积极探索“三融三提”新模式,开展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强化社区基层力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造血强基”助推民族团结的新路子。
稿件来源:曼连社区
- 城市民族公众微信
- 扫一扫加入我们
-
- 城市民族手机版
- 扫一扫别有洞天
-